赵孟

日期:2016.01.13 点击数:36

  

 赵孟(1254~1322),字子昂,号松雪道人,谥文敏,因家有鸥波亭,故世称鸥波,又因官职、籍贯、出身等被称为赵吴兴、王孙、魏公、荣禄、集贤、承旨等,浙江吴兴人,元代著名画家,楷书四大家(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之一。赵孟博学多才,能诗善文,懂经济,工书法,精绘艺,擅金石,通律吕,解鉴赏。特别是书法和绘画成就最高,开创元代新画风,被称为“元人冠冕”。他也善篆、隶、真、行、草书,尤以楷、行书著称于世。 他是宋太祖十一世孙,秦王(即史称之八贤王)之后。赵孟二十岁左右曾任真州司户参军。宋亡,元世祖搜江南“遗贤”,授予原南宋治下有名望的人士以各种官职,赵得授兵部郎中,后任集贤直学士,历任济南路总管府同知、汾州知州、江浙行省儒学提举、泰州尹等职。仁宗时,升集贤侍讲学士,后擢翰林学士承旨。赵孟“荣际五朝,名满四海”,是元代政治舞台上声名显赫的人物,又因他为诗文书画论诸艺巨匠,所以又是元初文坛、艺坛的领袖。
黄公望曾题赵孟所书《千字文卷》:“经进仁皇全五体,千文篆隶草真行。当年亲见公挥洒,松雪斋中小学生。”由此可知,他曾师从赵孟学画,但具体是在什么时间,难以推断。因为赵孟仕元后曾有两次较长时间在家乡江南居留,一次是大德三年(1399年)以集贤直学士行江浙儒学提举,前后达11年,此时黄公望正在杭州为吏,又颇有才名,所以有可能得列门墙,但当时是否从赵氏学画,不得而知;另一次是延六年(1319年)赵第二次南归直至至治二年(1322年)于家乡去世。今人温肇桐认为子久从师赵孟是因他与赵的外孙王蒙的关系亲密而得王蒙引见,时间在子久53岁左右即赵氏第二次南归期间。这一说法恐难免武断。从杨《山居新语》中记阎复、徐琰、赵孟等“莫不友爱之”看,子久在三人面前是年轻人,故被“友爱”,若年过半百,即使岁数相差较大,也应是“友之”,而非“友爱之”;再从“松雪斋中小学生”一句看,子久是以年轻时即得赵氏青睐而荣,若50多岁还需要老师的指点,恐怕不会有自豪的感觉的,所以这里子久讲的应该是年轻时曾向赵孟求教的事。子久年轻时虽也曾绘画,但画艺并不高明,在《题危太朴仿古二十幅》中,他自认为年过四十,仍“自感专心用意,而未有得”。这也许是他向赵孟求教画艺的原因。子久在73岁时为性之作的《天池石壁图》有柳贯题的“吴兴室内大弟子”一句,可知子久确曾得赵孟的指授。赵孟提倡以书法用笔作画并要求作画“贵有古意”,使子久的画风产生了巨大的转变。赵与当时众多著名的官员、文人、书画家均有往来,通过出入赵门,子久也广泛接触社会各界人士,扩大了交游的圈子。赵孟家富收藏,子久在这里能观赏并临习古今名作,董源的《夏山图》就是在赵家观得,而入目着心,到子久74岁时还能极力追忆摹作。此外,子久于至正五年(1345年)赵孟去世23年后还为赵临摹的《快雪时晴帖》配图,可见他对赵的崇敬追慕之情,这种感情还表现在后来他与赵的外孙王蒙及其他赵门弟子的友善交往中。可以看出,赵孟对黄公望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3 0
相关文章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