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公望的老师、眼睛和铁笛

日期:2012.10.31 点击数:12

  

  有人说,黄公望当道人其实不是咱们理解的那种为追求闲云野鹤式的生活。元朝时,道人们很多都是社会中的名流,声望显赫,入道也是跻身上层的一种途径。黄公望自从当上道人以来,结交了不少名人,这些人很多都出身豪门,而且个个工诗文、擅书画,难道这是黄公望不甘寂寞的表现吗?

  云游四方 痴迷作画

  可黄公望自从入道后,再也没有过少年时那种雄心。相反,他结交的虽是社会名流,但都是诗文道友,这时候的大痴已经不再痴迷于仕途,而是痴迷于书画了。如果这也是种不甘寂寞,那么黄公望就不仅仅是不甘寂寞了,他简直是痴迷了。

  黄公望早年时曾得到被称为 “元人冠冕”的赵孟(号松雪)的指导。当时,赵孟可是位名满四海的大人物,不仅诗书画皆能,还精通音律,是当时艺坛上的老大哥。黄公望自己虽然政治地位低微,但是他画技很不错,因此受到了很多当时有地位的画家的赏识。黄公望向赵孟学画期间,常常出入其门庭,有人称其为"松雪斋中小学生"。受到赵孟的影响,黄公望早年的作品中颇有些简淡清远的味道。

  等到黄公望入道之后,性格变得沉稳安静,他自己的云游也为他晚年的画风注入了明润秀拔的特色。我们如今画画注意写生,殊不知,这个习惯在黄公望身上也有。在他云游期间,黄公望的随身包袱里就装着纸笔,遇见好的风景就赶紧坐下来画到纸上。“皮袋中置描笔在内,或于好景处,见树有怪异,便当模写记之。 ”

  黄公望的眼睛很“毒”,他观察景物极其细致,还总结了一套写生的规则:“树要四面俱有干与枝,盖取其圆润。 ”“山头要折搭转换,山脉皆顺,此活法也。众峰相揖逊,万树相从,如大军领卒,森然有不可逊之色,此写真山之形也。 ”南方风景秀丽,这或多或少在黄公望心中融入了一种柔情,他看莺飞草长、看云蒸霞蔚、看江流潺潺、看渔人晚归,一切都在他的画笔下生动起来。

  古代的百姓爱道听途说,黄公望的眼睛还有个趣闻,百姓们相传,黄公望的眼睛直到耄耋还是一双碧瞳,闪闪灼灼、精光四射。可这终究是老百姓高看了人的衰老速度。黄公望七十多岁时自己曾说:“老眼堪怜似张籍,看花玄圃欠分明。 ”已经老眼昏花了。

  七十多岁时,黄公望与师弟相携到了富春江畔。他欣赏了富春江边那美丽的景色,于是兴致上来画出了那幅传世的《富春山居图》。这幅画也成了黄公望艺术生涯的最巅峰之作。

  铁笛老翁 仙人姿态

  黄公望画画厉害,可他还有个更厉害的绝技――吹笛子,而且是铁笛。

  关于这件事,在文献上记载很多。黄公望很喜欢和友人一起乘舟游太湖,太湖烟波浩渺,情绪上来了,黄公望就从随身包裹中取出自己心爱的铁笛,悠悠吹了起来。这时候他的朋友们很容易被笛声感染,随着太湖那粼粼的波光,一起神游太虚。 “予往年与大痴道人扁舟东西泖间,或乘兴涉海,抵小金山,道人出所制小铁笛。 ”这是他一位朋友的记载。

  这位大痴道人吹铁笛还有个习惯,就是“卧舟吹笛”,那种姿势非常潇洒淡然。有一次,他和朋友一起游孤山,正在山上相谈甚欢之际,忽闻山下湖中传来笛声,煞是动听。黄公望立刻断定,这位吹奏者吹的一定是铁笛。黄公望也取出自己的铁笛,悠悠吹起来,一边往山下走去。山下那位吹奏者也闻声而上,两人的笛声互相附和,听者莫不动容。黄公望与吹笛人见面后,两人一见如故,交臂而去。

  时人称赞黄公望的吹奏技艺为:“琼田三万六千顷,七十二朵青莲开。道人铁精(铁笛)持在手,啸引紫凤朝蓬莱。 ”一副仙人姿态。

  驾鹤西去 传说犹在

  至正十四年,黄公望死于杭州,被安葬在他的家乡常熟。这年他86岁。

  黄公望生前就被百姓传得有点儿仙气,比如百姓们说,黄公望“年九十,貌如童颜。 ”在黄公望死后,这种传说更多了。有记载说:“一日于武林虎跑,方同数客立石上。忽四山云雾拥溢郁勃,片时竟不见子久,以为仙去。 ”“人传子久于武林虎跑石上飞升。”也就是说,黄公望有一日与友人们一起游玩,大家站在一块儿,突然之间四周就升腾出了一片云雾,大家奇怪之际,忽然发现黄公望不见了!人们就说黄公望是飞升仙去了。这肯定不是事实,然而,从传闻他成仙这件事上,可以看出人们对黄公望的喜爱。

  另外,黄公望死后,世间还一直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有人曾经见到黄公望吹着横竹悠悠然出了秦关。

 

3 0
Rss订阅